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天地 > 阅览文章

敢于担当教育使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发表日期:2007/11/26 9:16:15作者:无点击数:816

敢于担当教育使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2007-11-23

 

  8月3日至9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6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和教育专家,带着家人到北戴河休假。

  “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8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亲切会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讲话。

  “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9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时说。

  今年教师节前后,尊师重教的氛围空前浓厚,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态度鲜明,措施有力。

  “国家尊重教师,既是我们的光荣,也是对我们的鞭策。”日前,中国民主促进会召开“中国教师发展论坛”, 国内教育界、教师教育领域著名的学者和专家汇聚一堂,纵论中国教师和教育发展,与会代表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教师素质关乎教育公平

  现象: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事实证明,凡是实施了高中课改的,学生的素质都有大幅度提高。但这项改革推进速度很慢,几年时间才在十几个省的高中开始推广,有些省还要先在重点学校实施,再向别的学校推广。

  诊断:“明明是个好果子,很多地区或学校还吃不到。原因就是教师素质不平衡。”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形象地说,这位长者在论坛开幕式上,以有着48年在师范大学执教教龄的老教师的身份给出的思考发人深省。他提出,考量教育公平的关键,已是孩子们能不能接受同样良好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朱旭东的研究表明,与班级规模、经费投入、教学材料等因素相比,教师质量与学生成就的关系更密切。他也因此解释了为什么“择校热”愈演愈烈,并已经发展到“择班”、“择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复兴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存在较大差距,人们不能公平享受义务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对策:与会学者大多强调了政府的责任。朱旭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国家政策表示了肯定,认为此举可以促进城乡、区域、校际人群等的教育公平。教育学者杨东平提出要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素质要注意三个词:“本土化、留得住、用得上”。“免费师范生教育还应该向地市推广,当年各地中等师范学校就是招收了大量本地生,才培养了一批愿意留在当地任教的老师。”

  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创建崭新的平台;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制定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激励政策;规范城乡教师流动,制定全国性的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完善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长效制度……面对问题,专家们条分缕析,提出了一系列政府需着力解决的方向。

  杭州师范大学的童富勇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送下去,请上来”即城乡学校联姻、组成教育共同体。送下去就是送教下乡到农村学校;请上来,就是让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来参观、考察。

 

  教育好坏在于教师

  现象:“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本来就有启发性的学术自由。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来没有讲稿,也没有他讲课的成套的记录,一部《论语》所记录的几乎全是回答学生提问或其行为的回忆版。”许嘉璐在论坛上讲,他觉得现在中国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太老实了,“我们从大学到小学的老师,最习惯的就是孩子们安安静静的,既不闹,也不分神,也不刁难老师,接受满堂灌。”

  诊断: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我国教师队伍现状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专业理念的不适应,专业知识的不适应,专业能力的不适应,专业情意的不适应。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在论坛总结发言中反思了中国的师范教育:教育者和学习者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是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师教育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工作母机,培育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关键问题,并提出一个命题:如何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环境下培养教育家。

  周洪宇教授对师范学院合并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后的教育功能提出了质疑,认为师范教育的专业化特点有被弱化或被“湮没”的危险,这种文化模式的建构,将难以完成师范教育的使命和职责。

  对策:陶西平提出,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因为它具有专业化的一切特征。并且这个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他认为,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成功策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通过哲学、心理学层面的分析,结合她培训教师的经历指出:教师的工作植根于生动、具体、完整的场景中,需要将教师亲历的经验作为出发点,因此她建议师范教育应重点增加实习环节,对在岗的教师应实行参与式培训。

 

  每一份关爱都是一抹光彩

  现象:“满腔热血师范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须到位,教书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当陶西平的课件上出现这样的短信文化时,台下的中小学老师们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诊断:陶西平把这种状态称作教师的职业倦怠,“当前部分教师的职业心态是:静不下心来教书,潜不下心来育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他认为有教师自我修养有待加强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教师执业生态环境太差。他总结了四个方面:“过重的压力,无限的责任,繁琐的管理,扭曲的舆论。”

  许嘉璐在讲话中提到他到基层调研时的状况:“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因为工作量大,课程多,课时多,再是班级太大,越是好老师,负担越大。我们的中小学老师是非常地辛苦,很多人是亚健康。”

  对策:“在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的基础上,还要给他们提供很好的成长环境。应该尽快建立起多元的教师培养和终身学习的体系。要不断强化教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许嘉璐说。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陶西平发出倡议,并认为破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就要改善教师待遇,同时要创建良好的教师发展文化,以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要改进管理,培育充满人文关怀和情趣的学校氛围,鼓励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重视教育研究的合理周期,制定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防止简单地以数量要求,冲淡质量意识。

  杭州市朝晖中学校长陈音上任之前专门做了一次调研,调研报告显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偏低。由此提出一个疑问:没有充满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何以培养健康、自信、快乐的学生,何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给教师的每一份关怀就是在教师头上添一抹光彩,就是为让教师成为吸引人的职业加一把劲。”许嘉璐深情地说。

  这些年,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十几年前我下乡视察教育时,还能看到“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桌子、共产党的孩子”,那时候的主要矛盾是教育投入的问题,几年之间,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了,“西部攻坚”顺利进行,远程教育覆盖了西部农村的80%,孩子有房子住了,有比较像样的课桌了,接下来,教师问题的矛盾就突出了。

  现在,社会公平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平”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给社会每个成员公平的机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教育的机会。现在我们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99.8%,但是他们能不能受到差不多同样良好的教育,就是教育公平或者均衡的一个表现点。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而最大的表现恐怕就在于教师的问题。教师素质已是当前制约教育发展、教育平衡的瓶颈问题。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高素质?我们这块国土上有着延绵五千年未曾中断过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当前面对的,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新阶段,是一个历史的新起点。这一特点形象地体现为当今的“新四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现代化。无论哪一化,都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

  新的历史起点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都必须眼里有国际的动向,胸中有国内的全局。因为有国际的视野、国内的全局,才有紧迫感,才能主动地不断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见解,包括关于教育改革的欲望和见解,才可能应对挑战。

  还要懂得怎么去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见解。我认为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要获得关于祖国优秀文化的新知。其实这种新知识是向历史的回归,是对祖宗的智慧有更多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是善于择取其中的精华。旧知识我们丢掉了,拿回来也是新的啊,何况我们有今天的视野和方法。

  还需要善于传播知识、见解与方法。这点我们更加薄弱。我们的学生们心里蕴藏着一股巨大的积极性、巨大的潜能,关键是要靠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把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

  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执着和热爱,对自己职业的执着与热爱,对知识的执着与热爱,对学生的执着与热爱。温家宝总理到北师大看望免费师范生时对学生们讲,师范大学要给学生什么,一是知,二是爱。懂得爱,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

  当前的师范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教育方法滞后,“授人以鱼”而不能“授人以渔”,只给知识,而没有开其智。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应该自幼开始,教师应起到导航、护航和加油的作用;师范教育和“师范”脱节,现在师范生见习少之又少,实习时间降到了最低的限度;对于研究型和教学型的理解有偏差,师范学校,首先要研究的是教育,是师范,是心理,在我们师范院校的每面校旗上,最耀眼的不是那个“大学”而是“师范”;教师的地位还有待提高,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教师?工作量大——课程多,课时多,班级大,非常辛苦,因此,给教师的一份关怀就是在教师头上添一抹光彩,就是为让教师成为吸引人的职业加把劲。

  怎样解决问题?首先是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如何使各级政府都关心教师待遇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职后培训上多投入,这仍然是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应该从对教学硬件的投入逐步转移到对教师的投入上来。

  应该尽快建立起多元的教师培养和终身学习的体系。国家设立非学位的教育,因为能够脱产、半脱产到高等学校拿学位的人总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现在传媒技术很发达,但远程教育也好,多媒体教育也好,只能是补充,面对面的教授还是不可废的方法。

  改革师范教育,特别是师大、师院的师范类学科教育。改革既要有教育理论的导引,理论也在导引中创新。教育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创新、开拓不能停步。经过几年的思考,我觉得中国整个教育的关键还是在高等教育,在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学校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看到高等学校的龙头作用。

  我想结合我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提出一个命题,同时提出一声呼吁:进了师范门,就是教育人,那就应该弘扬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赋予的教师魂。(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刘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