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 学科动态 > 阅览文章

“活动单导学”的内涵解读及使用(转载)

发表日期:2013/4/12 10:02:08作者:徐存杰点击数:875

    活动单导学的核心是“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及实践活动等;其作用就是“导”,即给予学生学习思路或方法的引导;其特点就是“局部”,它是为学习重点知识和关键知识服务的,并非面面俱到;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大力推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活动单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大的使用价值。

    一、内涵解读

    “活动单导学”以“活动单”为媒介,一堂课由1~3个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自学活动组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教学内容,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则通过讲授、点拨、提炼、评价等来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活动单”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既是教学活动的媒介,也是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也是教师导学的有效载体。“活动单”主要依据教材进行设计,但它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教师通过思考,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改造,将客观知识在言语水平和实物水平上展开,采用缩短、平坡、放大等手段对知识进行剪辑、整合,降低难度和坡度,突出重点和难点,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适宜他们展开自学。

    “活动单”不同于传统教案,更重视学什么和如何学。“活动单”也有别于学案,虽然“活动单”和学案都关注学什么和怎么学,但学案还是基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而“活动单”则是一种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经验,提升学生学习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活动方案。“活动单”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固定不变的样式,但有一些原则,比如,编制时既要考虑学段特征,又要切合学科特点;既要体现不同课型的要求,又要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既要整合三维目标,又要突出认知教学;既要注重整体性,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二、使用流程

    ⒈出示学习材料。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学习材料感知、理解、分析和整合的过程。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决定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因此,有价值学习材料的设计自然而然成为“活动单导学”的必要前提。如笔者在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设计了如下典型的自学材料(如图2):

 

 

这组自学材料的第一个好处是信息丰富,它包含6条信息,内容涉及常见的几何图形;第二个好处是指向明显,6条信息直接指向加数相同及加数不同两种情况;第三个好处是引生入境,这组学习材料本身就是一种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四个好处是图式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⒉提出自学要求。

活动单导学的前提是教师的任务驱动。只有教师的任务驱动,学生的自学才有方向,也才有深度。因此,教师布置的任务应该简捷明了、难度适中、富有趣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如笔者在出示上述学习材料的同时出示如下五步的自学要求:①看图列式;②相互检查;③算式分组;④交流理由;⑤推荐发言。这五步既是自学要求,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展开有序自学。

⒊学生有序自学。

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内省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恰恰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活动单导学要求保证学生大约有10分钟的自学时间,其目的就是给予学生自学的体验与反思。如在学生展开有序自学后,笔者对“算式分组”任务及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了适当指导,使学生的自学活动更有思维含量。当然,在学生有序自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始终是巡视指导,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有序自学,从而为下一环节的有序汇报做好准备。

⒋学生有序汇报。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学生的有序汇报,既可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思路是否清晰,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磨练。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有序汇报,教师应教给学生汇报的方法和汇报的格式。如笔者在执教时就要求学生按照自学要求展开汇报,同时要求学生在汇报时统一用“我们组认为……”这种规定的格式,因为这种格式既可以引导学生有序汇报,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

⒌教师的点拨与提炼。

学生的先学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提炼。只有教师的点拨与提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因此,恰当的点拨与提炼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努力锤炼自己的点拨与提炼艺术。如在“乘法初步认识”的导学过程中,笔者就在三个地方进行了点拨,一是在算式分组时,提醒学生关注加数的特点;二是在乘法引入时,提醒学生到课本中寻找简便方法;三是在学生把加数不同的加法变乘法时,提醒学生关注加数是否相同。同时,笔者还在四个地方进行了提炼,一是在算式分组后及时提炼出“加数相同和加数不同”这两种情况;二是在学生观察加数相同的这一组算式后提炼出“几个几相加”这一结论;三是在学生自学课本后提炼出“几个几相加可以用几乘几”来表示这一结论;四是在学生认识乘法后提炼出“乘法比加法简单方便”这一结论。

⒍学生的内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内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给予学生内化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学过程中,学生的内化主要有两个点,一是把加数相同的算式用“几个几相加”表述出来;二是把加数相同的算式全部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这两个点的内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敏感度,从而促进乘法意义的有效建构。

⒎建构知识序列。

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序列的过程。建构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设计轮廓让学生通过逻辑的推理最终得出整个序列,并加以练习巩固。因此,如何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建构知识结构并将建构的着力点放在哪里就成为执教者的重要任务。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学过程中,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依次建构如下的知识序列:先是感受“加数相同”;接着是建构“几个几相加”;然后是建构“几乘几”;最后是建构“乘号及读写法”。在感受“加数相同”时,主要采用了图式结合的方法,因为它是认识乘法的前提;在建构“几个几相加”时,重在让学生认识相同的加数及加数的个数;在建构“几乘几”时,关注了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两者本质的有机结合,因为它是认识乘法的核心所在;在建构“乘号及读写法”时,采用了自学感悟的方法,因为它们是陈述性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在学生主动建构乘法知识序列的过程中,笔者觉得自己有三个地方做得特别好。第一个是在算式分组后,笔者进行了及时提炼,提炼出“加数相同和加数不同”两种情况,从而建立起新知与旧知沟通的桥梁(如图3)。

第二个是在学生自学课本后出示的检测题,这道检测题图式结合,沟通了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隐隐约约体会到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的本质是相同的,从而达到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目的(如图4);

第三个是最后的板书,这个板书既沟通了乘法与加法之间

的本质联系,又清晰地展示出乘法的形成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顺利完成新的知识系统的建构。

三、注意事项

“活动单导学”就是以“活动单”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有序自学、有序汇报、有序内化、有序建构的过程。为使“活动单”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最佳效益,笔者认为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匹配重点。

“活动单”是为促进学生理解重点知识和关键知识而设计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内化、自己感悟。因此,“活动单导学”应始终围绕学习重点和难点展开。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学单始终是围绕乘法意义的建构展开的。

⒉层次清晰。

层次清晰的导学单可以带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思路。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学单是分成五个层次展开的,学生学起来有条不紊。

3.时间保证。

学生的活动与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在使用“活动单导学”时应尽量保证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

4.充分交流。

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自学成果的交流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展示、碰撞、内化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取新的学习信息的过程。只有充分交流,学生才能获取足够的学习信息,思维品质才能得到拓展,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从量变向质变转化。为保证学生的充分交流,教师应该着力关注小组合作与交流习惯的培养。

5.材料用尽。

学习材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选择时力求简约充实,使用时力求穷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简单而又深刻的知识。如笔者在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把“活动单”上的六条信息充分使用。

6.结合教材。

教材是教学智慧的结晶,其内涵非常丰富。“活动单导学”追求自学活动与教材的有效衔接,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学的有效载体。如笔者在“乘法引入”时,提醒学生到课本当中寻找简单方便的方法,就体现了这个意图。

7.适时点拨。

教师的适时点拨往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如笔者在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进行了三次点拨,使得学生的学习按预定的方向发展。

8.及时提炼。

及时提炼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次梳理,使得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一次提升。如笔者在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进行了四次提炼,使学生的思维经历四次锤炼。当然,教师在点拨与提炼时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力求给学生一个内化与反思的时间。

9.关注细节。

教学细节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微观分解,它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激活、联接和延续作用。其实,教学细节的成功处理彰显执教者的教学智慧。如笔者在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的板书(如图5),就达到了“见一斑而窥全貌”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岭下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