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阅览文章

南京市天景山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发表日期:2007/11/18 15:33:33作者:无点击数:1323

南京市天景山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20062010

一、现状概要:

南京市天景山小学是由江宁区科学园与江宁区教育局共同投资兴建的一所新的完全小学。学校占地72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设计规模48个班。2006年秋季开学时,学生总数969人,20个教学班级,在职在岗教职员工56人,下辖解溪、新华、新林三所村小,村小学生总数342人,专任教师27人。施教区面积较大,区局划分为天元路南,天印路东及原方山管辖的几个村(社区),总人口约6万人。

目前,教师组成主要是原江宁区方山中心小学及其所辖的三所村小,在册总数为101人,其中外借及长期生病教师18人,本校在职、在岗(含村小)83人。在岗教师中35岁以下32人,36岁至50岁之间有31人,51岁以上20人,分别占在岗教师总数的38.55%37.35%24%,年龄结构相对老化。教师的学历基本达标,其中中师学历29人,大专学历49人,本科学历5人,分别占在岗教师数的349%59%602%,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5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占教师总数的68.67%,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太少;区教学骨干12人(其中区青年教学标兵2人)占教师总数的14.46%,高层次的骨干教师缺乏。

二、影响因素:

积极因素:

1、关注程度高。作为一所科学园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配套学校,作为一所高标准配置的新兴学校,必然受到各级领导与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领导的关注不仅为学校发展赢得较充分的政策倾斜和物质保障,而且为学校发展给予极大的精神鼓励,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给予知识、信息、智力、师资等方面的支持;社会的关注为学校发展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

2、社区环境好。学校处于东山新城区以东,老城区积淀的传统文化和新城区的活力四射的新兴文化都强烈地影响着学校,各地外来工及新来人口的转入,带来多重的风俗和多元的文化,这些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学校与天景山中学唇齿相依,西临江宁高级中学,东南高等学府环抱,浓浓的校园气息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知识支撑和人文熏陶。方山部队与学校具有传统的共建关系,严谨、务实的军人特质在军校共建的活动中,渗透学校的各个方面,促进学校规范化发展。社区的居民在由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中,既提升了自己的素质,也促使他们孩子素质的提升,他们经过辛勤劳动和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积累起比较充足的资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持着学校组织的健康有益活动的开展。

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山城区的快速扩张,使我校即将融入主城区行列,经过创造和整合起来的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勿庸置疑地将我校融入其中,推进我校发生实质性的进步。

4、基础设施好。学校是按现代化教育需要建设的,办学设施是按现行省标要求高标准配置的,校园是按园林化规格设置的,不仅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创造了心旷神怡的环境,而且为学校高起点全方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有优良的教育传统。经过原方山小学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拥有少年军校、方山大鼓、小足球、小航模等传统的特色项目,这些项目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展了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创造了较高的知名度,为创造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奠定了基础。

6、教师素质高。我校是由原方山中心小学整建制移入的,本土意识家乡情结,彼此了解的配合默契,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敢于争先的创新精神,汇聚成强大的内驱力,推动着学校不断进入新的层次。

7、发展空间大。学校设计体量大,有吸纳大量学生的空间,具备了规模办学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必将吸收大批优秀教师的进入,为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带来良好契机;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为我校具备了酝育和海纳各种教育教学人才的可能性;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为我校具备了跻身各级名校的可能性。

不利因素:

1、施教区人口居住太散。根据区域划分,我校施教区远涉近10公里以外的偏僻农村,学生交通不便,家校沟通不便,教师课外提优补缺不便,课外整体活动不便等因素或多或少影响学校和教师精力,制约活动的开展,阻滞学校进步。

2、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且不论学生固有的客观差异,学生来源不同的现状也是令人担忧的,有纯农民、有农民移入市区的新市民,有城市居民,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子女。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诉求,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的学生基础,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如何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确实是我校面临的新的严肃课题。

3、家庭教育不和谐。我校学生的主体来源是刚入市的新市民。当他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时候,会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他们既有对教育认识的局限性,又有不切实际的教育期望值,形成了对教育的畸形要求。这样,一方面对孩子施以悖逆于规律的教育方式,排斥学校教育理念的教育思维,另一方面还可能以无理无序的行为干扰学校教育教学,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4、名师匮乏。高层次的学校应有高层的名师作支撑,名师在学校具有引领作用,凝聚作用,也是一个学校层次的象征。面对我校提档升级标准的提高,相应的名师队伍必须与之相匹配,这是花钱完不成的工程。

5、文化底蕴薄弱。新的学校还要经历必要的时间积淀,校园环境,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还远未构成体系,有的还未完善,学校发展底气还显不足。

三、五年目标:

1、规模:848个班,2200名学生

2、教职工:

1)教职工总数120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

2)专任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专科学历80%,本科学历35%

3)教师职称:高级教师75%,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

4)骨干教师:区以上骨干教师30人,其中区教学青年标兵10人,区学科带头人5人,市优秀青年教师或学科带头人34人,50%以上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专长。

3、校园:

2010年,将学校建成文明校园、园林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教师家园、学生乐园。

文明校园:校园环境整洁、无尘、无杂、无噪;教师精神饱满,举止温文尔雅;学生生龙活虎,对人文明礼貌;师生活动有序,团结合作和谐。

园林校园:整体布局合理,景物遥相对称,常年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流溢。设置景物无破损,铺种草坪无践踏,芬芳花果无摘采,参天大树无攀缘。既可漫步游览,又可小坐观赏,置身其间,人如园中景,景如心中人。

书香校园:校园具有浓浓的书香氛围。景点蕴含灵气,墙壁彰显文化,校有万卷藏书,班班设有书角,日日墨香阵阵,天天书声朗朗,校园里既做学问又育人。

数字校园:建立学校网站,组建校内局域网,将学校电化教学系统、自动办学系统与校园网络系统融为一体;建立交互性,逻辑性于一体的互动平台,面向校内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

教师家园:学校营造成教师的家。教师在学校有安全感,有被认同感,有归属感,有依附感,有成就感,有校荣感;教师将学校看成自己的家,有主人感,有责任感,有义务感,有使命感。

学生乐园: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迷恋的场所。他们乐意承受必要的学习负担,自由参与喜爱的健康活动,自选学校提供的学习套餐,自主组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

4、质量:

师生得到应有发展。教师在实现价值的追求中,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得到积极充分的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自身发展潜质尽可能地发掘,在综合评估合格的基础上,为其后天特长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量化评估中,可测比成绩,全区前三名;可评估成绩,全区前茅;特色展示,全区领先,省市有名。

5、绩效:

市示范学校(2007年)

市实验小学(2008年)

省实验小学(2010年)

在学校整体发展的进程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进步。在特色学校、绿色学校、文明学校等项活动的参与评比中,学校显示强劲态势,逐步成为区窗口学校,市一流学校、省知名学校、国有映象的学校。

四、主要措施:

1、确立目标,分步实施。在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每学期发展目标,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根据我校实际,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一是建章立制阶段(20069月至10月)。据新校刚刚起步及我校发展定位,制订比较系统的“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惩罚条例;二是环境整治阶段(200611月至2007年元月)。新校布置各室,营造学校文化环境氛围。三是实施细化管理阶段(20072月至20077月)强抓落实制度规定的细化管理各项措施,逐渐推动学校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四是提档升级阶段(20078月至2010年),务实内涵、拓展外延,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教育质量,鲜明的教学特色,赢得上级和广大群众的认可,使学校真正成为区窗口学校,市一流学校,省知名学校,国有映象的学校。

2、建章立制,科学推进。学校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工作思路,规范的工作行为,有据可依的评价方式,并被教职工广为理解和认同。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制度的建立过程是学校管理策略设计过程,是发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集思广益过程,也是领导与教师的管理价值观趋于一致的过程。学校利用开学初的新校环境的契机,广泛动员教师参与学校各项制度的讨论和修订,把教师的管理意识,管理责任,管理义务和个人承担工作任务的行为准则统一到学校发展大局上来,统一到学校管理意志上来。

制度的落实体现在学校长效管理过程。学校打造规范工程,各项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要按照国家和法律法规文件办事,坚持以法治校,以法治教;遵守教育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按规律育人;遵守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一切按章办事,按律行事,避免长官意志想当然,避免按情绪凭兴趣办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学校打造阳光工程。坚持集体领导,重大决定集体研究,坚持校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提高领导的信任度和凝聚力、感召力。学校打造民主工程。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落实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地位,做到学校发展智慧来源于教师,学校发展决策体现教师的意志,学校发展成果全体教师共同享受。使学校真正成为科学、民主、和谐,具有蓬勃生机的教育圣地。

3、学研结合,丰富内涵。学校是师生的工作学习场所,也是师生的心灵家园。丰富学校内涵就是丰富师生的工作内涵、学习内涵和生活内涵。学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园环境,规章制度,“三风”建设,特色传统,人文精神和修养,服务理念和方式,办学理念和风格等方面。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主动与教育专家和科研院所联系,争取行家里手的指导;走出校门多看看,多听听,借他山之石,集别人的优点于一体;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精神,集大家的智慧,大家的力量共同构筑起具有丰富内涵和人文品味的现代化校园。

加强群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实施教师1234”工程:坚定一个信念,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奋斗不止;树立两种意识,危机意识,成就意识;发扬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具备四个能力,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过硬的科研表达能力,独特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提升教师学历层次,通过自然淘汰、函授进修、优惠引进等措施使在岗教师专科毕业率达80%。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岗教师通过自行和学校补助等办法人手起码拥有一种教育教学刊物,学校每年征订报刊1.5万元以上;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每人每年研读一本教育专著;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或聘请专家为我校专职辅导员,经常选派事业心强、基础好、发展前景好的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校本培训,教育科研,教学比武等形式提升教师、涌现名师。大力培育有个性的教师,转变评价教师的观念,改变追求完美的思想,鼓励健康标新立异,尽可能地为教师个性成长提供时间、氛围、环境、人力财力的支持。

让学生在学校得到自主充分的发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求让学生以最愉快的心情,最高的学习效率,掌握最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力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兴趣成长的培养提供场所、空间、时间、氛围和有效的指导。研究设置学生普遍喜欢的,都有参与可能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终生受用的,促进学校整体工作优化的学校活动内容,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4、文化引领,打造品牌。学校由教育文化变成文化教育是一种质的跃迁。我们必须突破学校教育文化的功能认识的局限,而应以文化的视角认识教育,实施教育。积极创设校园景观文化,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积极创设校园人文文化,创设平实、坦诚、友善、竞争、合作的人文性格和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制度文化,让制度引领人,激励人,既体现教育规范,又体现人文关怀;创设良好的管理文化,形成公正、公开、民主、科学的学校管理氛围,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领导成为学校管理的组织者、宣传者和引领者;创设良好的教育文化,做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教书育人、行为育人、老师因材施教,学生爱学乐学,让每一个人真正得到应有的发展,让学校每项工作都有光辉印迹,让学校每项举措都成为烘托起学校品牌的基石。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