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党团工会 > 师德建设 > 阅览文章

行走在特殊与平凡之间

发表日期:2014/9/18 14:21:19作者:王孝清点击数:1327

行走在特殊与平凡之间

——记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

 

    题记——

    葛华钦,年届六十,清秀儒雅,人善心慈,忠诚坚韧,是残疾孩子的守护神,是特教事业的开拓者,是特教战线的代表人物。

 

    一、梅山、老虎庄、小王山——三座山头,三次创业,梦想无止境。

    梅山,秦淮河边上一座低矮没名气的小山丘,但这里是溧水特教的起航之地,是残疾孩子开始有学上的地方。

    1986年10月,“溧水县聋哑学校”,也是南京市第一家区县聋哑学校,在梅山脚下诞生。在此之前,葛华钦是普教老师和校领导,听到县里要筹建聋哑学校的消息,他毅然报了名,凭借自身优势脱颖而出。当时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他简直是中了邪。葛华钦来到这里,印入眼帘的是几间十分简陋的平房,但他还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聋哑学校的筹备中。正值盛夏,他和另一名教师头顶骄阳骑车数百里,跑遍了全县16个乡镇,招来18名听障学生,这所微型聋哑学校终于开学了。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说,我们的选择是为了残疾孩子有学上,有知识,有尊严。

    几年后,人们看到,这是一所真心真意为聋哑孩子着想的学校,不用再做工作,来这里的聋哑孩子越来越多,葛华钦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同时,他又看到还有不少弱智儿童徘徊在校外,不能接受学校教育,他想到要招收弱智儿童入学实施康复教育。1997年6月,属于南京郊县第一家的“溧水县培智希望小学”正式挂牌。同年12月,学校由乡镇迁往县城,更名为“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葛华钦说,别看那些孩子咿咿呀呀说不出,摇摇晃晃走不稳,但他们会用眼神说话,会用手势表达爱,表达快乐,这是我最开心的理由。

    老虎庄——残疾孩子有饭吃的地方。

    老虎庄位于县城城南,原是一片荒山,不见人烟,如今却是溧水的市民公园,是省内著名的牡丹种植园。

    2000年,为了尝试解决农村残疾人生存生活的后顾之忧,葛华钦提出了“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学校于2001年8月规划并筹建了“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为了建好基地,他忘了时间忘了家,分不清自己是在做校长还是在做工程。他每天都在辛苦地奔波,跑上级,找村企,上基地,进工地……他那铁汉子般的精神感动了师生,感动了政府,感动了社会。2003年,金鹰国际集团经多次实地考察,决定支持特教事业,支持不为名利、一心为特教的葛华钦。自2003年始,金鹰国际集团每年都向基地无偿捐资80万元,先后建成了“金鹰残疾儿童培训基地”、“金鹰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如今,基地的总面积已扩至800多亩,建有3个园(牡丹、葡萄、盆景)、4个区(水产养殖、苗木繁殖、果鸡放养、无公害蔬菜)、花卉超市、蔬菜大棚及苗木基地,还建有2千多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其中“牡丹园”的占地面积百余亩,共有来自4个国家、500多个品种、20多万株牡丹在这里落户,已成为全省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牡丹种植区。

    2008年9月,学校创办听障职业中专,在全省率先对残疾学生实施15年教育。让葛华钦欣慰的是,已有20多个本校毕业生在此就业,他们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每个月都能领到全额的生活补助,并享有五项保险(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他们不再是家庭的累赘,不再是社会的负担;他们拥有了职业,实现了自立,更获得了尊严。

    实施“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这是葛华钦的第二次创业,说到意义,葛华钦说,学文化重要,就业更重要,因为残疾人也要有尊严地生活。

    小王山——残疾孩子拥有未来的希望之地。

    由于溧水城市建设规划,溧水特校教学区和基地搬迁在即。在246省道经过的溧水县城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叫“小王山”的地方,这是一个即将开垦的新天地,将成为溧水特校的新家园。葛校长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水平,把新基地打造成现代农业技术、高科技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生产基地,把新家园建设成所有残疾孩子的希望之地、梦想乐园。

    对此,葛校长有清晰的思路:一是这里的教育、培训和就业要实现由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过渡;二是让每个人对未来有希望,各类学生有不同的出路。他说,我们将保障所有残疾孩子有学上,学到知识、学到本领;鼓励家庭条件好、具有潜力的学生升入高校继续深造;鼓励毕业生社会就业,主动融入社会;鼓励毕业生与父母一同创业;把暂无就业方向或创业能力的毕业生留在基地边就业边学技能,为创业做好准备;鼓励毕业生走上社会自主创业。毕业生能力暂时不足的,学校不会放任不管,三四年内,五项保险学校替他们交;学校以最高价收购或代销他们生产的产品;帮助争取低息贷款;协调地方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助其创业。

    葛校长说,我们第三次创业的意义就是让残疾孩子有文化、有本事,积极融入社会,创造自己的事业,生活得更有尊严。这是特殊教育的使命,也是溧水特校矢志不渝的信念。

    二、教师与慈父,领导与员工——一个标杆,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葛华钦校长一直坚持进课堂、站讲台、做教研。他说,我永远是特校的一名教师。

    主持省市级的重要课题研究,葛校长绝不是挂个名,他跟老师们一道形成课题计划,严格按计划开展活动,按照时间表推进研究,与课题组老师一道认真分析每一个案例,认真积累每一份资料,认真琢磨每一句论述,每一个研究课题都能如期顺利结题,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葛校长没专门上过特师学校,但他的手语却是那么地道,他对聋哑学生、智障学生心理的了解与把握是那么准确。他能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能跟任何一个孩子交流。葛华钦每周都要为职高部学生上职业指导课。见到校长来上课,学生们异常兴奋,也特别亲切,都一同用手语说:“欢迎您,我们的校长爷爷!”

    作为溧水区、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溧水特校已接待全区、全市大中小学生近20万人次。所有接待任务都由本校老师承担,打扫,洗刷,晾晒,介绍,用餐,活动……早上6:40到基地各就各位,晚上9:30披着星光回家。特别是在春秋两季,要频繁地接待实践的学生,大多在双休日来,一般两到三天,老师们往往连续一两个月没有休息日。2008年11月,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二十四中和南京六中的学生先后来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连续十多天,每天500多人的床铺都是特校的老师动手整理,一日三餐的伙食都是特校的老师们在基地提供。基地介绍、实践示范、现场管理、结束后的维护修整……这期间,都能听到葛校长的声音,见到葛校长的身影。

    每逢学生生病,每逢面对衣服脏了、破了的孩子,葛校长和老师们一样,是陪护员,是缝补工,是保姆;寻找离家离校出走的孩子,葛校长和老师们一样,是家长,是民警;每年一次的牡丹节开幕式,葛校长和老师们一样,是礼仪向导,是演员、主持;各种大型会议或研讨活动,葛校长和老师们一样,是专家,是服务员;到基地劳动,养花、养鸡、养鱼,耕种、施肥、除草,葛校长和老师们一样,是工人,是技术员;有学生前来实践,葛校长和老师们一样,是讲解员,是管理员;每次大型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的集体用餐,洗菜切菜端盘子,葛校长和老师们一样,是炊事员,是勤杂工……

    每当别人问及溧水特校老师们对这样的生活有何感慨时,他们大多引用葛华钦校长经常跟他们讲的几句话:“牛拴在桩上也是会老的”;“能够艰苦创业的人是永远打不垮的”。

    葛校长自己说:“没什么,都是逼出来的,是磨练出来的,我们的老师是‘多能型教师’。”确实,溧水特校的老师不是别人眼中只会吃苦、只能当残疾孩子“保姆”的人。在70名教职工中,全日制研究生5人,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全省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电脑高手、课程编写、演讲主持、歌舞人才,应有尽有。德艺双馨,亲如一家,葛校长麾下有一支令人敬重、让人羡慕的队伍。

   “其身正,不令而行。”葛华钦是校长,是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是老师心中的标杆和镜子。

    葛华钦的严于律己、敢为表率,众口称道。

    那年,溧水县建教师公寓,上级考虑先分给他一套住房,学校教师以后有条件再逐步解决。他一听,表示宁愿自己不要这套住房,也要设法解决教师的住房难问题,他多方奔走,积极筹资,又发动教职工集资,终于使12户无房和租房住的教职工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

    今年的一天,葛校长自己要在基地买两只鸡,副校长说,就成本价吧,但他坚持按市场定价每只200元付款,开了一张400元的收据。多年来,葛校长已不止一次把上级奖励给他的奖金,几百上千,一一入账,换成了学校收据。

    2012年一个寒冬的深夜,安徽一个企业打来电话,马上要来拉一车牡丹盆景,葛校长没有惊动其他老师,及时赶赴基地,自己和副校长一起装车,每个盆景都是百十斤重,近两个小时,装满卡车送走客户,回到家已近凌晨。

    每个大年三十晚上,总是葛校长在基地通宵值班,他要陪坚守岗位的残疾工人共度除夕。今年春节后第一场大雪,一早,他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基地,他要看看这里的设施设备有无损坏,这里的工人是否安全。

    多年来,除值班领导,每天第一个到校,从课堂到校园的角角落落,从学校到基地,从基地到学校,这是葛校长固定不变的行走线路。如今,面临又一次搬迁,他的行走就又多了一个点,一个新校址,一个新基地。葛华钦每天行走的“三点一线”勾画出了溧水特校人负重前行、永无止境的事业情怀。每当说到苦心经营的基地就要搬迁,老师们都很心疼。但在教师会上,说到新基地新家园,他满怀信心的展望,眉飞色舞的描述,又感染了老师,激发起大家第三次创业的坚定信念、豪迈情怀。

    领导与员工,教师与慈父,多种角色集于一身,这就是葛校长;一个好人、能人、永不服输的人,这就是葛校长;老师们心中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一面镜子,这就是葛校长。

    三、二十八年,一路走来——为特殊忙碌,用平凡造句。

    葛华钦:自1986年投身特教以来,从1988年到2013年,先后荣获江苏省第一届希望工程教师奖,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行知管理奖,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希望工程帮扶助教先进个人,南京市名校长,江苏省希望工程园丁奖,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南京市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南京市“十五”教育发展先进个人,第四届南京市好市民,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感动南京的人民教师,南京市“十五”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先进个人,溧水县首届道德模范,南京市新世纪教书育人楷模,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溧水特校: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学校,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先进集体,南京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南京市九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先进集体,南京市模范学校,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溧水县也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

    说到荣誉,葛华钦总是十分谦虚:“说真的,这些荣誉称号属于全体老师、全体员工,属于全体特教人,我顶多只是代表他们接受了鲜花。”

    葛华钦是溧水特校的校长,是溧水乃至南京特教人的优秀代表。二十八年,长路漫漫,无怨无悔,葛华钦带领他的团队怀抱对特教事业的忠诚,对残疾孩子的真爱,忠实地用“特殊”与“平凡”两个词语,建构了天地间最美丽的“句子”:温馨的溧水特校大家庭,诚朴的溧水特校老师们,卓越的溧水特校葛华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