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天地 > 阅览文章

“享受”教育

发表日期:2007/11/27 20:56:35作者:无点击数:747

“享受”教育

2007-11-27

 

  可能多数人经历过但没有认识到:我们的幼学启蒙竟始自于“苦难”。

  从背起书包上学的第一天起,我们的“苦难”便开始了。老师的教导除了“刻苦努力”之外,好像没有其他的内容。“这孩子学习很刻苦”是对一个学生最好的评语。而家长呢,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当孩子犯错误时,所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给我狠狠地揍。在那时,揍是行之有效的法宝。

  当孩子渐渐长大,脑海中“苦”的东西便更加形象化了。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苦读故事成了我们学习的楷模。而家长和老师也热衷于把这一类的故事作为说教的内容。对比之下,无非是想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受的苦还远远不够,更应努力学习。

  再到后来,孩子要参加中考、高考。历经这两次磨难,没有人不说读书苦。那苦,真正是罄竹难书,不能言表。过去的“黑七月”,现在的“黑六月”,一个“黑”字,不知让多少人熬干了,苦坏了。

  一个“苦”字,不知吓退了多少孩子,更不知坑害了多少学生。而唯独,我们的教育词典里没有“享受”二字。这两个字,至今无人敢提。

  据说在以色列,在孩子小时候,大人会在书上涂上糖汁,当孩子用手翻弄书本时,手上便会粘上糖汁,当孩子再沾上唾液翻动书本时,便会尝到甜头。犹太民族的智慧是世界闻名的,我想,他们的做法无非是想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享受读书带给你的甜蜜”。

  一个“甜”字,不知吸引了多少孩子,又不知幸福了多少个家庭,唯独我们的教育词典里只有“苦”字。好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其实,古人是很“享受”学习的。他们的学习有很多的乐趣可言,只不过我们只片面地认识到古人求学方面所受的苦,以至于在宣传上刻意扩大了“刻苦”的效果,却忽视了“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孔子学“乐”,在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身心愉悦,感慨“三月不知肉味”。我想,这可能就是享受学习带来的精神愉悦吧。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其读书的关键却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个人读书到了忘食的地步,难道不是在享受读书吗?

  还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的宋濂,可能有多数人在读了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之后,很是感慨他求学的艰苦,却未能认识到他的真意却是想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物质上的艰苦是不足道的,享受读书的欢乐才是关键的。

  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无非是想说明,只有享受学习,才能学有所成。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不遗余力地向学生宣传教育的好处,让我们的学生在“享受”中得到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享受”教育呢?这仿佛是一个太大的话题。近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的真享受。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为了使一个人能更加优质地生活,那么为什么不把我们的教育和享受有机结合起来呢?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享受自己,享受生活,享受自然。多彩的花、多姿的云、多样的树可享受,苦难和挫折同样也可以享受。语文课上享受诗歌的意境、散文的轻灵、论文的深邃、小说的曲折,享受不同时空的心灵之间的沟通;数学课上,享受图形的优美、逻辑的缜密;英语课上,享受异国的文化;历史课上,享受风云变幻的历史变迁;地理课上,享受世界的博大……

  而课下,则教育学生享受亲情、友情,享受一切能让我们为之感动的情感。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就可能拓展开一片更加明朗的天空。(作者: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