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天地 > 阅览文章

没有感恩教育,谈何“谢谢”

发表日期:2007/11/27 20:57:38作者:无点击数:735

没有感恩教育,谈何“谢谢”

2007-11-27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楚天都市报》8月22日)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的感恩意识,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沐浴中华民族千年不衰。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功利化思维日渐占据先锋,人类身上散发出的原始美德——感恩意识似乎正在沦丧。

  而今感恩意识的缺失,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着社会大环境等诸多外在因素,但我们的教育显然难辞其咎。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里面折射出的冷漠显然与感恩教育的长期缺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主导下的中小学教育,学校几乎把文化课当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惟一,搞 “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在德育方面往往又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盲目美化甚至神化英雄人物,这样一来使得孩子养成的便是虚无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显然,从幼稚园到中学甚至大学,我们的教育系统始终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因此也就失去了美丽的“道德之花”,更别谈甘甜的“感恩之果”。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事实上,这些冷漠的大学生也是感恩教缺失的“受害者”,因此,在经过一番道德的苛求后,我迅速原谅了他们,毕竟,他们在感恩待人方面是“无知”的。只是我希望,这样的案例能够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连“谢谢”都不会说。(作者:黄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