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美术课堂
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美术课堂
——江宁区小学美术张屹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报道
2025年4月29日,由江宁区小学美术张屹名师工作室主办的“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美术课堂”专题研讨活动在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举行。活动通过创新课堂展示、专题讲座与专家点评等形式,探索数字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为美术教师呈现了一场科技与美育交织的学术盛宴。
1.领导致辞:锚定数字美育新方向
活动伊始,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赵有明书记致开幕辞。赵书记首先代表学校热烈欢迎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屹领衔的江宁区小学美术张屹名师工作室成员们!接着赵书记从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出发,深度剖析数字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必然性与创新价值,强调“技术赋能需以学生核心素养为锚点,让艺术创作回归审美本质”。也正切合了本次活动主题,对本次研修活动的即时开展给予高度评价!
2.AI情境课堂:小蜂引领昆虫探秘之旅
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李曼老师执教的《虫虫虫》,课程以AI技术创设生动情境。课堂上,AI助手“小蜂”化身为课堂向导,带领学生开启“昆虫王国见面会”的探索旅程。通过“听声辨虫—看局部识虫—谜语猜虫”三层互动,学生逐步掌握昆虫特征,并尝试用基本形概括结构。而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昆虫世界的奥秘。李老师采用“分层作业法”,一次作业聚焦结构提炼,二次作业借助图片的对比欣赏,探究出绘画虫虫虫的方法与技巧,而后通过学生说教师示范装饰昆虫的局部,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难点。区满三届美术学科带头人、东郊小镇小学赵秋菊老师在点评中高度评价:“AI角色与教学目标的精准对接,既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又为传统美术课堂注入科技动能。”
3.数字美育策略:从工具赋能到文化传承
专题研讨环节中,张娇、陶雅萍、王婷、张屹四位教师分享了数字技术赋能美育的前沿实践:
月华路小学至善路校区张娇老师以《定格动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为题,结合纸片、黏土和实物等动画案例,演示如何用低成本材料制作生动动画。张老师通过展示教学课例《海洋世界》,通过黏土动画创作实例,揭示定格动画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与团队协作中的独特价值。而后,张老师分享师生合作动画,现场演示“一帧一世界”的创作魅力,让我们了解了定格动画拍摄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艺术素养,展示了团队协作中的独特价值。
齐武路小学陶雅萍老师在《数字美术三步赋能:从备课到课后的高效美育新策略浅探》讲座中,提出从备课、授课到课后评价的全流程数字化策略,助力美育提质增效系统解析。陶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Deepseek(资源整合)、豆包(课中交互)、讯飞星火(智能评价)、Mental Canvas(立体构图)等工具等软件的应用场景,提出“课前资源整合—课中实时交互—课后动态展示”的全流程美育策略。
江宁开发区学校王婷老师结合低、中、高年段教学课例,为老师们分享了讲座《融合·创新:让数字技术赋能美术教学》。如:在《青铜艺术》的教学中,王老师演示如何利用博物馆三维动画解析青铜器结构与工艺特点。在《好朋友》《下雨了》的教学中,通过Deepseek和豆包软件让等学生作品“动起来”,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趣味创作与美术学习的跨学段实践。
最后,特级教师张屹老师以《数字美术助力金陵石刻文化创新传承》压轴登场,通过明孝陵石刻3D还原,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AI动态解说等案例,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实现文物的可触可感。张特更结合《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新质美术课堂”建设方向,他强调:“数字技术不是替代传统技艺,而是为文化传承打开新视窗。”
4.专家引领:技术为核,育人为本
活动尾声,南京市东郊小镇小学赵秋菊老师结合《虫虫虫》课例点评,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数字工具与学科本体的深度融合”等角度提出建议,呼吁教师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坚守美育本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屹总结道:“数字技术应服务于学生审美感知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需以‘技术敏感力’与‘学科定力’双向赋能,构建有温度的美术课堂。”
本次研讨活动立足“数字+美育”前沿,通过课堂实践与理论研讨的双向联动,为区域美术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数字技术为翼,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美育新篇章。
撰稿:王婷 校对:张屹 审阅:赵有明、夏翠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