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阅览文章

小学数学“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日期:2011/12/3 1:29:02作者:无点击数:1232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小学数学‘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是针对现在“一窝蜂”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式”,试图“不变应万变”用一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所有的课题教学的情况进行的。在“导学”模式教学中常出现导学案的设计习题化倾向严重;板书占用时间较多;展示内容无取舍,展示内容过多,影响课堂效率;不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讨论无重点;记忆不深刻等问题。本课题将对“导学”模式是否能以“不变应万变”,一种教学模式万能;如果不能“不变应万变”,那什么情况下运用此模式比较有效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导学   自主   学习方式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1、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学校情境中,接受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类型。而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进行的接受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社会的要求,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前人经验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新课程改革强调“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实现教学相长。

3、运用“导学”教学模式需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会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以“本”为本,适度拓展,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导学”模式认为,传统教学的特征是“先教后学,先师后生”,这是注入式教学的典型特征。上课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都听懂了,然后学生再作练习,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巩固消化。而“先学后教,先生后师”,虽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了一下,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先教后学,先师后生”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宰,是接受性教育,而“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是自主性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实现教学相长。“导学”立足教与学的统一,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获得”,可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分离,有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个人以为,以上观点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人类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掌握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扮演着经验接受者的角色,在学校情境中,接受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类型。有所区别的是单纯的被动接受学习还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进行的接受学习。我们所说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就是后者,这是一种高效学习形式。

其次,教学模式受社会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科学发展等影响的,发过来,教学模式也会影响到社会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科学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教学模式是随社会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科学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不存在一种教学模式能以“不变应万变”,应用于所有的实际教学。

第三,“导学”模式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开始发展,但差异性很大。在小学高年级段推行“导学式”很容易造成成绩的两极分化,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习。

第四,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很难兼顾自主学习与学习兴趣。由于教材题型体系、内容不是专为“导学式” 设置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往往只注意了结果,而忽略了形成过程,同时,由于可以直接知道“结果”,从而失去了探索知识的乐趣。

综上所述,本人试图通过“小学数学‘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找出目前所知的,费效比最高的教学模式。这教育模式可能不局限于“导学式”一种,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受教育者、教育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科学发展的需要。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数学“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关注学习方式改善。切实落实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在课堂教学的各自的比重趋于完美。

3、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坚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搭设“平台”,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突破,乐于创新。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导学”教学模式是否能用于所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式”是否是教学效率最高的模式?在已知的教学模式中“导学”教学模式是否最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

2、最适合运用“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和情况。

3、“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兴趣的关系。

4、在“导学”教学模式中解决好学生课业负担与切实提高学生课业水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实施的步骤:

本项实验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6月—8月),主要制订实施方案;进行理论学习、现状调查。

2、实践阶段(2011年9月—2012年4月),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方案;全面进行实验具体目标的实践研究;进行阶段性小结、完成阶段成果论文。

3、总结阶段(2012年4月—5月),全面总结评估一年多来的实验成果;撰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1、对象:小学数学教师、小学生。

2、方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主观条件。本人大学本科毕业,主修小学教育。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期间担任过多数年份的班主任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欲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切合学生的科学发展。

2、客观条件。本区正在试验“导学”教学模式,我校也在其中,研究资源丰富。本课题可结合学校的教改试验进行,无需额外经费。

预期成果:

1、总结经验后用于教学实际 ,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

2、写出有质量的课题报告、案例、论文。